第一站:乳山
乳山民俗文化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,内藏有5万余老物件,藏品最远可到唐宋时期,近代可至文革时期。馆内设有民俗馆、瓷器馆、古灯馆和婚嫁馆四大馆区,采用文物、文献、实物、场景等多种方式,向我们展示乳山乃至胶东的民俗变化,乡村演变。
在民俗馆内,我们能看到六七十年年代农行播种用的耧车、运粮的独轮车等这;瓷器馆内,则展示给我们的是众多颜色鲜亮、工艺精湛、形状各一的瓷器;古灯馆则陈列着各时期不同用途的灯具;婚嫁馆的那些花轿、拔步床,六七十年代喜字老座钟等等,四大馆内各式的藏品,让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变化和发展。如今,有些风俗和物件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,有些还依旧留存。
在牡蛎文化园里,三位著名的非遗传承人给我们介绍了乳山镂绣、蒋家柳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制作流程。随行的杨院长告诉我们乳山镂绣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,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,图案中既有惟妙惟肖的鱼鸟图案,又有娇艳典雅的花卉几何。它用镂空的手法突出花鸟虫鱼的整体造型,虚实相间,层次分明,一针一线的勾勒出一副副花开花落、龙飞凤舞的写意场景。
第二站:石岛
石岛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南端,濒临黄海,因“背山靠海,遍地皆石”而得名。由于靠海,石岛海文化底蕴深厚,各种海味十足的美食进入非遗项目,特色建筑海草房让人印象深刻。石岛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培养了一大批在书画、奇石、收藏、根雕、剪纸等方面拥有极深造诣的艺术家,其中很多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民间艺术家”的称号。
在老师的带领下,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牧云庵村、大鱼岛村等具有胶东特色的海岛村落。杨院长指着大鱼岛村的特色海草房,给我们讲解了它的历史发展、制作技术以及现代保护的一些手法,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先辈们的精湛技艺。
第三站:刘公岛
刘公岛位于威海湾湾口,是威海的海上天然屏障,自古在国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素有“东隅屏藩”和“不沉的战舰”之称。
同学们乘船来到刘公岛,先后参观了【甲午战争博物馆】、【甲午战争陈列馆】、【刘公岛博览园】、【钓鱼岛主权馆】等,身临其境的感受甲午海战的悲壮,感悟中华民族“梦碎、梦醒、筑梦、圆梦”的复兴之路。
第四站:烟台
此次研学考察的第四站是烟台,在这里学生们参观了【烟台市博物馆】,这座博物馆建于1958年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建立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,国家一级博物馆。现有馆藏文物6.9万余件/套,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.1万余件/套,是山东省馆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。
博物馆内设有“山海古韵”、“世纪之路”两个基本陈列,以及“笔墨丹青”、“许麟庐艺术馆”、“瓷苑掇英”、“绳墨神工”、“美人依旧”、“古钱今览”等六个专题陈列。其中,馆藏的色釉陶瓷不错,各种器具釉质莹润,造型古朴,尽展中国瓷器之美。
参观完【烟台市博物馆】后,同学们来到【烟台民俗博物馆】,这座博物馆栖身于百年老建筑烟台福建会馆中,有妈祖文化陈列以及烟台近代家居陈列等多个展厅,是集中展示烟台地方民俗风情和弘扬妈祖文化的一座专题博物馆。在这里,不管是门外的妈祖石像,还是内部展示的各种建筑和产品,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内陆生活截然不同的海文化。
第五站:昌邑
第五站同学们来到了潍坊市下辖的昌邑市参观【昌邑博物馆】。这座博物馆馆藏丰富,碑帖、书画收藏独具特色。大批藏品中,经鉴定具有重要价值的有千余件。其中,国家一、二、三级文物近百件。商代末期的邓共、明代孙昂墓出土的随葬石俑、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手稿等,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。
自古以来,昌邑的丝绸闻名于世,由于其丝织业多集中在柳疃一带,因此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疃丝绸即“柳绸”。在参观【昌邑市华裕丝绸文化博物馆】时,王波馆长详细讲解了各种纺布车、织布车和历史文化名人与柳疃丝绸文化的关系,让我们同学们了解了额柳疃丝绸文化的发展史和相关历史典故。
此次考察参观走遍山东沿海多个城市,杨永庆院长、李俞霏老师带领着服装设计专业18级的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胶东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,学习了镂绣、柳编、柳绸等非遗工艺的创造手法和艺术价值,从而为以后同学们对服装设计的学习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文章来源: 原创
发表评论